成都商圈
- 中心商圈(春熙路商圈-盐市口商圈-红星路商圈-东大街商圈-天府广场商圈)
- 城东商圈(建设路商圈-万年场商圈-锦华路商圈-攀成钢商圈-东站商圈-三圣乡商圈)
- 城南商圈(省体商圈-南站商圈-府城大道商圈-软件园商圈-华阳商圈)
- 城西商圈(双楠商圈-金沙商圈-光华商圈-武侯大道商圈)
六圈为计划设置装备摆设沙湾―犀浦、光彩―金沙太阳城―新城西、红牌坊、天府新城、猛追湾―设置装备摆设路、钢管厂-锦华路等六大主力商圈 城市核心商业中心附带有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是盐市口-春熙路商圈。
在西门、南门有城市的区域商业中心(城市副商圈),西门是双楠,南门是棕北。北门最近发展起来的是建设路沿线。 通过梳理城西的“商业地图”,不难发现这样一条清晰的脉络:城西的高端商业起于春熙路,经蜀都大道到仁和春天光华店,再是优品道广场至光华大道。但是三环路像一条神秘的隔离带,呈射线状向外扩散的商业经线在途经此处时戛然而止。 作为政府规划的六大百亿商圈之一的金沙-光华商圈,就在5年前,这里的商业配套还极为匮乏,有的主要是一两个小型的商业项目,其他则更多是底商或者社区商业,商业配套供不应求,这些底商或者社区商业难以满足区域居民更高品质的消费需求,也使得新光华区域变成了白天空荡荡晚上黑漆漆的“睡城”,人气缺乏,居住率低。
商圈含义:
是指商店以其所在地点为中心,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,吸引顾客的辐射范围,简单地说,也就是来店顾客所居住的区域范围。无论大商场还是小商店,它们的销售总是有一定的地理范围。这个地理范围就是以商场为中心,向四周辐射至可能来店购买的消费者所居住的地点。
商圈简介:
由核心商业圈,次级商业圈和边缘商业圈构成。核心商业圈是离商店最近,顾客密度最高的地方,约占商店顾客的50%-80%。次级商圈是指位于核心商圈外围的商圈,辐射半径范围一般在3-5公里左右,次级商圈内15-25%的消费将在本商业区内实现,即商业物业将能吸引次级商圈全部日常生活消费总量的15-25%。本商圈内顾客较为分散。边缘商业圈是指处于商圈的最外缘,辐射商圈内会有5%-10%的消费在本商业区内实现。商圈内拥有的顾客最少,而且最为分散。
商圈特点:
(1) 商业活动频度高的地区。在闹市区,商业活动极为频繁,把店铺设在这样的地区营业额必然高。这样的店址就是“寸土寸金”之地。相反如果在客流量较小的地方设店,营业额就很难提高。
(2)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。居民聚居、人口集中的地方是适宜设置店铺的地方。在人口集中的地方,人们有着种种各样的对于商品的大量需要。如果店铺能够设在这样的地方,致力于满足人们的需要,那肯定会生意兴隆,另外此处店铺收入通常也比较稳定。
(3) 面向客流量多的街道。店铺处在客流量最多的街道上,可使多数人购物都较为方便。
(4) 交通便利的地区。比如在旅客上车、下车最多的车站,或者在几个主要车站的附近,也可以在顾客步行距离很近的街道设店。
(5) 接近人们聚集的场所。比如电影院、公园、游乐场,舞厅等娱乐场所,或者大工厂、机关的附近。
(6) 同类商店聚集的街区。大量事实证明,对于那些经营选购品、耐用品的商店来说,若能集中在某一个地段或街区,则更能招揽顾客。从顾客的角度来看,店面众多表示货品齐全,可比较参考,选择也较多,不怕价钱不公道,是有心购物时的当然选择。所以创业者不需害怕竞争,同业愈多,人气愈旺,业绩就愈好,因此店面也就会愈来愈多。许多城市已形成了种种专业街,如在广州,买服装要去北京路,买电器要去海印等,许多精明的顾客为了货比三家,往往不惜跑远路也要到专业街购物。